全國統(tǒng)一學(xué)習(xí)專線 8:30-21:00
位置:魔方格 > 學(xué)歷 > 高考 > 高考文言文重點常識歸納  正文

高考文言文重點常識歸納

2020-04-03 16:12:26來源:魔方格

近幾年高考增加了對文言文常識的考察,為了方便大家復(fù)習(xí),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重點文言文常識,供大家參考!

 

文言文常識整理

一、與政事相關(guān)的常用詞

官員到某地任職,做一些相關(guān)的政事,實行一定的政策,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。于是官員與百姓、官員與官員、官員與國君(帝王)之間就會有許多“動作”發(fā)生。

1.詣:到,去。

2.勸:①鼓勵,獎勵;②受到鼓勵、獎勵。

3.課:考核、督促、征收。

4.風(fēng)、化:教育感化。

5.按、案:巡視,巡行;考察,核實,查明。

6.游:①游玩,游覽;②旅行,外出求學(xué)或求官;③交際,交往。

7.趣、趨:①小步走,跑;又引申為趕快,迅速。②通“促”,催促。

8.劾:檢舉,揭發(fā)。

9.白:告訴,報告。常用于官吏之間。

10.短:進讒言,說壞話。

11.害:嫉妒。

12.聞:

①聽說,聽見;

②使知道,報告給……知道。對于義項

③要特別注意。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較高統(tǒng)治者——國君,強化了這一點,閱讀時就不至于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(fā)生的事件顯得突兀。怎么國君知道了并參加進來了呢?其實就是“聞”字在起作用。如“沒死以聞”,“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”。

13.折:指斥,指責,駁斥。

14.讓:①責備,責怪;②謙讓,辭讓。

15.黨:偏袒,伙同,包庇。

16.矯:假托,假傳。

17.質(zhì):作人質(zhì);抵押。

18.次:①臨時駐扎(用于軍隊);②住宿,停留(用于個人)。

19.輸:繳納(貢品或賦稅)——由“輸送、運輸”引申。

20. 當:判刑,判罪。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。

21.坐:①因……犯罪或錯誤,觸犯;②牽連,定罪。

22.多:贊揚,欣賞。“高、貴”等字,若帶賓語,就是意動,也意譯為此。

23.少:批評,輕視,看不起。

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。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、他官(官場)反應(yīng)、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。

二、官職人物常用詞語

1.表官職的

(1)宰相:總攬政務(wù)的大官。宰,主持,相,輔佐。

(2)御史大夫:其權(quán)力僅次丞相。

(3)六部: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。

(4)三司:太尉,司徒、司空。

(5)中書省:中央行政機要機關(guān)。

(6)尚書:六部較高行政長官。

(7)太尉:軍事首腦。

(8)郎中:尚書屬下部員。

(9)宦官:宮廷內(nèi)侍,又稱太監(jiān)。

(10)侍郎侍中:宮廷侍衛(wèi)。

(11)校尉:漢代軍事長官。

(12)翰林學(xué)士:管文件,圖書,侍讀。

(13)太史:記史,管文收。

(14)國子監(jiān):中央教育機構(gòu)。

(15)左右拾遺:唐代諫官。

(16)總督:清代地方較高行政長官。

(17)巡撫: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。

(18)知州:州一級行政長官。知,管理。

(19)太守:郡一級行政長官

(20)主簿:秘書。

2.表官職變化的

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。

征: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。如:公車特征拜郎中?!稄埡鈧鳌?/p>

辟:由中央官署征聘,然后向上薦舉,任以官職。如:連辟公府不就?!稄埡鈧鳌?/p>

薦、舉: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,任以官職。如:舉其偏,不為黨。《左傳"襄公三年》

知:韓琦鎮(zhèn)長安,薦知涇陽縣?!端问?middot;侯可傳》

拜:授予官職。 如:……安帝雅聞衡善術(shù)學(xué),公車征拜郎中?!稄埡鈧鳌?/p>

選: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。《元史·賈魯傳》:“延、至治間……選丞相東曹掾。”

除:任命,授職。如:尋蒙國恩,除臣冼馬?!蛾惽楸怼?/p>

授:授給、給予官職。《元史·賈魯傳》:“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(xué)教授。”

賞: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。如:八月初一,上召見袁世凱,特賞侍郎?!蹲T嗣同》

封: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。如:勞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賞?!而欓T宴》

起:起用人任以官職。如:魯居喪服闋,起為太醫(yī)都事?!对?middot;賈魯傳》

察:考察后予推薦,選舉。如:郡察孝廉,州舉茂才。《三國志·吳主傳》

仕:做官。如:學(xué)而優(yōu)則仕?!墩撜Z·子張》

仕宦:做官,任官職。如:汝是大家子,仕宦于臺閣。《孔雀東南飛》

仕進:進身為官。如:邁少恬靜,不慕仕進?!稌x書·許邁傳》

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。

罷:免去,解除官職。如:竇太后大怒,乃罷逐趙綰、王臧等?!段浩湮浒埠盍袀鳌?/p>

絀、黜:廢掉官職。如:有罪得以黜,有能得以賞?!斗饨ㄕ摗?/p>

免:罷免。如:免官削爵?!礉h書"貢禹傳〉

奪:削除。如:使者遂逮守,脅服奪其官?!稌╇u者事》

③表提升官職的詞語。

升:升官。如:升(魯)臺都事?!对?middot;賈魯傳》

擢:在原官上提拔。如:擢為后將軍。《漢書"趙充國傳》

拔: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。如:山濤(人名)作冀州(長官),拔三十余人。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

遷:一般指提升。如:孝文帝說之,超遷,一歲中至太中大夫。《賈誼傳》

陟:進用。如: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?!冻鰩煴怼?/p>

晉、進:晉升官職,提高職位或級別。如:成語“加官進爵”

加:加封,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,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(quán)。 如:平劇盜賴文政有功,加秘閣修撰?!端问?middot;辛棄疾傳》

拜:按一定禮節(jié)授予(任命)官職,一般用于升任。如: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
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。

謫:因罪被降職或流放。如: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《岳陽樓記》

貶:

①降職。如:貶連州刺史?!秳⒂礤a傳》

②降職并外放。如:貶邵州刺史,不半道,貶永州司馬?!缎绿茣?middot;柳宗元傳》

放: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。如:屈原既放,三年不得復(fù)見?!恫肪印?/p>

左遷:降職貶官,特指貶官在外。如:予左遷九江郡司馬?!杜眯小?/p>

竄:放逐,貶官。如:暫為銜使,遂竄南夷。(韓俞《進學(xué)解》)

左除、左降、左轉(zhuǎn):降職。如:帝怒,乃罷(陸)贄宰相,左除(張)滂等官(《新唐書·裝延齡傳》)

出宰: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。如:郎官上應(yīng)列宿,出宰百里,有非其人,則民受其殃。(《后漢書·明帝紀》)

⑤表調(diào)動官職的詞語。

遷:調(diào)動官職,一般指提升。《漢書·王尊傳》:“遷東郡太守。”

徙:一般的調(diào)動官職。如:徙王信為楚王?!痘搓幒盍袀鳌?/p>

調(diào):變換官職。如:調(diào)為隴西都尉?!稘h書"袁盎傳》

轉(zhuǎn)、調(diào)、徙:調(diào)動官職。《張衡傳》:“再轉(zhuǎn)復(fù)為太史令,衡不慕當世,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。”

補:補充空缺官職。如:太守察王尊廉,補遼西鹽官長。《漢書·王尊傳》

改:改任官職。如:改刑部詳覆官?!端问?middot;王濟傳》

出:京官外調(diào)。如:出為河間相,時國王驕奢?!稄埡鈧鳌?/p>

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。

兼:兼任。如: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。《〈指南錄〉后序》

領(lǐng):兼任(較為低級的官職)。如:桓溫鎮(zhèn)江口,復(fù)引(喬)為司馬,領(lǐng)廣陵相?!稌x書·袁喬傳》

行:代理官職。如:太祖行奮武將軍?!度龂?middot;魏書·武帝紀》

署:代理、暫任。 如:太守奇之,署守屬監(jiān)獄?!稘h書·王尊傳》

權(quán):暫代官職。如:時韓愈吏部權(quán)京兆?!秳⒐卧挕?/p>

判:高位兼低職。如:除鎮(zhèn)安武勝軍節(jié)度史,司徒兼侍中,判相州?!端问?quot;韓琦傳》

假:臨時的,代理的。如: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。(《史記·項羽本記》)

攝:暫代官職。如:俄檢校侍中,攝史部尚書。(《新唐書·杜如晦傳》)

守:代理官職。如:初平中,北??兹谡贋橹鞅。馗呙芰?。(《三國志·王修傳》)

⑦表辭官

告老:官員年老。如:時年已七十,遂隱上山,懸車告老。

解官:辭去官職。如:得監(jiān)和州稅,父母又不欲行,拯即解官歸養(yǎng)》

請老: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(yǎng)老。如:祁溪請老,晉侯問嗣焉。

乞身: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,因此稱請求退職為“乞身”。如:時天下略定,通思欲避榮寵,以病上書乞身。(《后漢書·李通傳》)

乞骸骨:古代官吏請求退職,,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(xiāng)。如:龔在位五年,以老病乞骸骨。

移?。荷蠒Q病,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。如:即日父子供移病,滿三月賜告。(《漢書·疏廣傳》)

致仕:交還官職,即退休。如:以刑部尚書致辭仕。(《新唐書·白居易傳》)

這些詞,都有個明顯的特征,即后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,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——可以不譯。更重要的是,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,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、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(jù)。

3.表人物個性的:耿、(仁)厚、(仁)矜、耿介、剛毅、周密、寬厚、正直、埂、鯁、骨鯁、鯁切、聰、慧、敏、木訥、佞、詐、阿諛、諂讒、譎、狷介。

耿:光明。

?。赫薄?/p>

鯁:直爽,正直。

佞:能說會道,引為巧言諂媚。

譎:欺詐,玩弄手段。

4.表人物品行的:行、德、操、節(jié)、清(廉)、淫(靡)、貪(濁)

5.與科考有關(guān)的:貢舉、第、登第、中第、考生、解元、鄉(xiāng)試。

6.與學(xué)校有關(guān)的:庠、序、太學(xué)、博士、太傅。

7.表敬重的:敬、重、尊、恭。

8.表贊揚的:多、嘉、稱、譽、與、許、嘆

多:稱贊。

嘉:贊美。

與:贊許。

9.表社會狀態(tài)的:治、亂、興、盛、衰。

10.表少數(shù)民族的:蠻、夷、戎、狄

蠻:南蠻,古代統(tǒng)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蔑性的稱呼。

夷:東部少數(shù)民族。

戎:西部少數(shù)民族。

狄:北部少數(shù)民族。

11.表人物地位的:貴、顯、卑、官紳、豪。

12.表主管的:知、典、主。

13.與水利有關(guān)的:堤、決、潰、溢、漲、灌溉、澇、旱、堰、蕪穢。

14.與糧食有關(guān)的:粟、黍、禾、谷、稻、菽、稼穡、耕耘、稔、熟、刈、糴、糶、廩、稟、府、荒、欠收。

稔:莊稼成熟。

刈:割;鐮刀一類的農(nóng)具。

廩:米倉。官府供給糧食。

稟:給于各物。

府: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,藏兵器的地方叫庫。后來成了同義詞。

荒:荒年,收成不好。

15.表糧食豐收的:豐、饒、贍、足、給、佚

贍:富足,充足;供給。

給:足,豐足。

16.表食物的:糗、饌、肴、膳、羞(饈)、蔬、果、脂膏。

17.表飽饑的:飽、饑、餓、餒、饉。

餒:饑餓,五谷沒有收成。

饉:蔬菜和野菜吃不上。連用時饑和謹無區(qū)別。

18.表俸祿的:俸、祿、秩、餉

秩:官吏的俸祿。

19.表布匹的:布、麻、匹、絲、絹、錦、練、綾、綃、縑、綢、羅、緞、綺、紗、絳、縞、縑、繒、蠶、桑。

20.表穿戴的:紈绔、布衣、履、綬、冠、冕、巾、弱冠、免冠、帶。

21.表房舍的:宇、舍、館、宅、第、邸、廡、屋。

宇:屋檐。

廡:高堂周圍的郭房,廚房;房屋。

22.表桌床的:案、幾、床、榻。

23.表違背的:牾、忤、逆、倍(背)。

忤:違反,抵觸。

牾:逆。

24.表揭發(fā)的:劾、訐、揭、擿

劾:揭發(fā)罪狀。

訐:攻擊或揭發(fā)別人的短處。

25.表害怕的:畏、懼、憚、懾、駭、患。

26.表嫉恨的:惡、厭、憎、貶、銜、怨、患、疾、恨、怒、詛

銜:藏在心中,特指懷恨。

詛:詛咒。

27.表暗中的:陰、間、密。

28.表誣陷的:中、譖、誣。

譖:說壞話誣陷別人。

29.表朝見的:朝、覲

覲: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。

朝:諸侯春天朝見天子,后來都泛指朝見帝王。

30.與京城有關(guān)的:禁、闕、畿、京、京畿。

畿:京城所管轄的地方。

31.與皇帝有關(guān)的:上、帝、祚、踐祚、登基、用事、朕、孤、寡人、御、詔、召、誥、(駕)幸、膳、對策、輪對、奏、表、疏

祚:福;帝王。

踐祚:即位。

32.表說話的:曰、云、謂、詔、誥、告、敕、白、陳、對、語、諭、喻、曉、辯、問、謝、折、詰、訴、咨(諮)。

告:告誡,囑咐;皇帝的命令或詔書。

諭:告訴,使人知道;知道,了解,明白。

折:駁斥,使對方屈服。

詰:責備,追問。

訴:告狀;誹謗。

33.表勸說的:說、勸、規(guī)、諷、譏、謗、諫。

34.表責備的:過、責、咎、誅、讓、譴、尤、折。

讓:責備,責怪

尤:罪過,過錯

折:駁斥,使對方屈服

35.表寬容的:容、貸、恕、寬。

36.表喜樂的:樂、欣(然)、悅(說)、歡、蹈舞。

37.表哀怒的:怒、憤、惱、忿恚、涕泣、罵、責、戾、詬、謾

戾:①兇暴,猛烈②違背,違反或乖張,不講情理。

詬:①恥辱②罵

忿:憤怒,怨恨。

恚:恨、怒。

38.表刑罰的:辟、大辟、髡、笞、磔、刖、族、杖、流、赭衣、械。

族:滅族。

流:流放,古代的一種刑罰。

赭衣:赭,紅褐色。“衣赭衣,關(guān)三木”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。

械:桎梏,腳鐐和手銬。

39.表監(jiān)獄的:囹圄、獄。

40.表拜訪的:造、過、訪、謁(見)、顧。

41.表告別的:辭、別、謝。

42.表離開某地的:去、遷、徙。

43.表到往某地的:如、過、詣、往、經(jīng)。

44.與馬匹有關(guān)的:馬、駒、廄、策、羈、縻、轡、逸、馭、御、駕、轅、轍。

逸:馬脫了韁繩,放縱。

45.表行動的:步、趨、走、遁、亡、逃、徙、匿、逋。

遁:逃,“遁”與“逃”均是逃離某個地方,但“遁”比“逃”更隱蔽,多指悄悄地遛走,不知去向。

逋:①逃亡,逃跑。②拖延,遲延。

46.表死亡的:(駕)崩、山陵崩、薨、卒、不祿、死、沒(歿)、終、圓寂。

2文言文重點常識有哪些

地理相關(guān)常識

【中國】現(xiàn)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。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。從春秋戰(zhàn)國至宋元明清,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(qū)。如孟子《齊桓晉文之事》:“蒞中國而撫四夷也。”司馬光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:“若能以吳、越之眾與中國抗衡,不如早與之絕。”“驅(qū)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。”

【中華】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,故稱“中華”,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(qū)。如《三國志》:“其地東接中華,西通西域。”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。

【九州】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(qū)域,州名分別為: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豫、梁、雍。后成為中國的別稱。陸游詩云:“死去元知萬事空,但悲不見九州同。”《過秦論》“序八州而朝同列”,秦居雍州,加上八州即九州。

【赤縣】古人把中國稱作“赤縣神州”。毛澤東詞《浣溪沙·

【中原】又稱中土、中州。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,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(qū)或整個黃河流域。如《出師表》:“當獎率三軍,北定中原。”陸游《示兒》詩: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。”指整個黃河流域。

【海內(nèi)】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(huán)海,故稱國境之內(nèi)為海內(nèi)。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內(nèi)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”司馬光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:“海內(nèi)大亂,將軍起兵江東。”

【四海】參見“海內(nèi)”條。指天下、全國。如賈誼《過秦論》“有席卷天下,包舉宇內(nèi),囊括四海之意”?!冻啾谥畱?zhàn)》:“遂破荊州,威震四海。”《阿房宮賦》:“六王畢,四海—。”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四海之大,有幾人歟?”

【六合】上下和四方,泛指天下。如《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”,“然后以六合為家,骰函為宮”。李白《古風(fēng)》詩:“秦王掃六合,虎視何雄哉!”

【八荒】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,猶稱“天下”。《過秦論》:“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”梁啟超《少年中國說》:“縱有千古,橫有八荒。”

【江河】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、黃河。如《鴻門宴》:“將軍戰(zhàn)河南,臣戰(zhàn)河北。”《過秦論》:“然后踐華為城,因河為池。”《殽之戰(zhàn)》:“公使陽處父追之,及諸河。”再如《祭妹文》“先塋在杭,江廣河深”,此處“江”即指長江,“河”則指運河。

【西河】又稱河西,黃河以西的地區(qū)。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會于西河外澠池。”《過秦論》: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”

【江東】因長江在安徽境內(nèi)向東北方向斜流,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。所指區(qū)域有大小之分,可指南京一帶,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(qū),即今蘇南、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(qū)稱作江東?!妒酚?middot;項羽本紀》:“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!”李清照詩云:“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。”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:“兼仗父兄之烈,割據(jù)江東。”

【江左】即江東。古人以東為左,以西為右?!度河Y干中計》:“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。”

【江表】長江以南地區(qū)。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:“江表英豪,咸歸附之。”

【江南】長江以南的總稱,所指區(qū)域因時而異。白居易詞云:“江南好,風(fēng)景舊曾諳。”王安石詩云:“春風(fēng)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”

【淮左】淮水東面?!稉P州慢》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處”,揚州在淮水東面。

【山東】顧名思義,在山的東面。但需注意的是,因“山東”之“山”,可指崤山、華山、太行山、泰山等數(shù)種不同的山,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。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“山東”。如《漢書》曾提到“山東出相,山西出將”?!而欓T宴》:“沛公居山東時,貪于財貨。”《過秦論》:“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”

【關(guān)東】古代指函谷關(guān)或潼關(guān)以東地區(qū),近代指山海關(guān)以東的東北地區(qū)。曹操《蒿里行》:“關(guān)東有義士,興兵討群兇。”指潼關(guān)以東地區(qū)。

【關(guān)西】指函谷關(guān)或潼關(guān)以西地區(qū)?!冻啾谥畱?zhàn)》:“馬超、韓遂尚在關(guān)西,為操后患。”

【關(guān)中】所指范圍不一,古人習(xí)慣上將函谷關(guān)以西地區(qū)稱為關(guān)中。《鴻門宴》:“沛公欲王關(guān)中,使子嬰為相。”《過秦論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(guān)中之固。”

【西域】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(qū)。《雁蕩山》:“按西域書,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。”

【嶺嶠】五嶺的別稱,指越城、都龐、萌渚、騎田、大庾等五嶺。《采草藥》:“嶺嶠微草,凌冬不雕。”(這里特指兩廣一帶)。

【朔漠】指北方的沙漠,也可單稱“朔”,泛指北方?!恫刹菟帯罚?ldquo;朔漠則桃李夏榮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鐵衣。”朔氣指北方的風(fēng)?!读纸填^風(fēng)雪山神廟》“仍舊迎著朔風(fēng)回來”,指北風(fēng)。

【百越】又作百粵、諸越。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,統(tǒng)稱為百越。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(qū)?!哆^秦論》“南取百越之地”,《采草藥》“諸越則桃李冬實”。

【五岳】五大名山的總稱,即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、中岳嵩山、北岳恒山、南岳衡山?!秹粲翁炖岩髁魟e》:“勢拔五岳掩赤城。”

【京畿】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(qū)?!蹲笾乙愎菔隆罚?ldquo;鄉(xiāng)先輩左忠毅公視學(xué)京畿。”

【三輔】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(qū)的三位官員,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(qū)。《張衡傳》:“衡少善屬文,游于三輔。”《記王忠肅公翱事》:“公一女,嫁為畿輔某官某妻。”隋唐以后簡稱“輔”。

【三秦】指潼關(guān)以西的關(guān)中地區(qū)。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,故得名。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城闕輔三秦,風(fēng)煙望五津。”

【郡】古代的行政區(qū)域。秦統(tǒng)一天下設(shè)三十六郡,隋唐后州郡互稱,明清稱府?!哆^秦論》“北收要害之郡”,《琵琶行》“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”,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“已據(jù)有六郡,兵精糧多”。

【州】參見“郡”條?!堵≈袑Α罚?ldquo;自董卓已來,豪杰并起,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(shù)。”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:“荊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勢耳。”

【道】漢代在少數(shù)民族聚居區(qū)設(shè)道,這是一種行政特區(qū),與縣相當。唐代的道,先為監(jiān)察區(qū),后演變?yōu)樾姓^(qū),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。明清在省內(nèi)設(shè)道,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(qū),而巡道只有監(jiān)察區(qū)性質(zhì)?!蹲T嗣同》“旋升寧夏道”,這里的“道”,指道的長官。

【路】宋元時期行政區(qū)域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省?!秢指南錄>后序》:“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,都督諸路軍馬。”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:“望中猶記,烽火揚州路。”

【山水陰陽】古代以山南、水北為陽,以山北、水南為陰?!队薰粕健罚?ldquo;指通豫南,達于漢陰。”“漢陰”指漢水南面?!兜翘┥接洝罚?ldquo;泰山之陽,汶水西流;其陰,濟水東流。”《游褒禪山記》:“所謂華陽洞者,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。”

【古稱別稱】如南京又稱建康、金陵、江寧、白下。《柳敬亭傳》:“嘗奉命至金陵。”《病梅館記》:“江寧之龍蟠……皆產(chǎn)梅。”《梅花嶺記》:“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,執(zhí)至白下。”又如揚州稱廣陵、維揚,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廣陵》:“煙花三月下?lián)P州。”姜夔《揚州慢》:“淳熙丙申至日,予過維揚。”再如杭州稱臨安、武林,蘇州稱姑蘇,福州稱三山,成都稱錦官城?!读赐鳌罚?ldquo;余讀《東京夢華錄》、《武林舊事》。”《楓橋夜泊》:“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”《春夜喜雨》:“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”《<指南錄>后序》:“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,為一卷。”

人的稱謂相關(guān)常識

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:(1)自稱姓名或名。如“五步之內(nèi)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”,“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”。(2)用于介紹或作傳。如“遂與魯肅俱詣孫權(quán)”,“柳敬亭者,揚之泰州人”。(3)稱所厭惡、所輕視的人。如“不幸呂師孟構(gòu)惡于前,賈余慶獻諂于后”。

【稱字】古人幼時命名,成年(男20歲、女15歲)取字,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(lián)系。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,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。如稱屈平為屈原,司馬遷為司馬子長,陶淵明為陶元亮,李白為李太白,杜甫為杜子美,韓愈為韓退之,柳宗元為柳子厚,歐陽修為歐陽永叔,司馬光為

【稱號】號又叫別號、表號。名、字與號的根本區(qū)別是: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,后者由自己取定。號,一般只用于自稱,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(fā)某種情感;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。如:陶潛號五

【稱謚號】古代王侯將相、高級官吏、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。如稱陶淵明為靖節(jié)征士,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,王安石為王文公,范仲淹為范文正公,王翱為王忠肅公,左光斗為左忠毅公,史可法為史忠烈公,林則徐為林文忠公。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“惡謚”。

【稱齋名】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。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,人們稱其為楊誠齋;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、惜抱先生。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,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,譚嗣同為譚壯飛(其齋名為壯飛樓)。

【稱籍貫】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,故而人稱孟襄陽;張九齡是曲江人,故而人稱張曲江;柳宗元是河?xùn)|(今山西永濟)人,故而人稱柳河?xùn)|;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,故而人稱王臨川;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(江西臨川人);清初學(xué)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(zhèn)人,被稱為顧亭林;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,人稱康南海;北洋軍閥首領(lǐng)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(河南項城人)。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(lián):“宰相合肥天下瘦,司農(nóng)常熟世間荒。”上聯(lián)“合肥”指李鴻章(安徽合肥人),下聯(lián)“常熟”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。

【稱郡望】韓愈雖系河內(nèi)河陽(今河南孟縣)人,但因昌黎(今遼寧義縣)韓氏為唐代望族,故韓愈常以“昌黎韓愈”自稱,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。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,可他有時自己戲稱“趙郡蘇軾”、“蘇趙郡”,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。

【稱官名】如“孫討虜聰明仁惠”,“孫討虜”即孫權(quán),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,故稱?!睹坊◣X記》有“經(jīng)略從北來”、“謂顏太師以兵解,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”句,“經(jīng)略”是洪承疇的官職,“太師”是顏真卿官職“太子太師”的省稱,“少保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。《與妻書》:“司馬春衫,吾不能學(xué)太上之忘情也。”“司馬”指白居易,曾任江州司馬。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,如稱賈誼為賈太傅;“竹林七賢”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,世稱阮步兵;嵇康曾拜中散大夫,世稱嵇中散;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,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;王維曾任尚書右丞,世稱王右丞;杜甫曾任左拾遺,故而被稱為杜拾遺,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,故又被稱為杜工部;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,被稱為劉賓客;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,被稱為柳屯田;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(xué)士,被稱為蘇學(xué)士。

【稱爵名】《訓(xùn)儉示康》“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”,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,萊公是省稱?!睹坊◣X記》“和碩豫親

【稱官地】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。如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:“豫州今欲何至?”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,故以官地稱之。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,世稱賈長沙;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,世稱孔北海;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,世稱陶彭澤;駱賓王曾任臨??h丞,世稱駱臨海;岑參曾任嘉州刺史,世稱岑嘉州;韋應(yīng)物曾任蘇州刺史,世稱韋蘇州;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,世稱柳柳州;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,世稱賈長江,他的詩集就叫《長江集》。

【兼稱】如《游褒禪山記》“四人者,廬陵

同類文章